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四位退役司令员去沙漠种树,是否大材小用?| 双拥快评

四位退役司令员去沙漠种树,是否大材小用?评论员 马英迪漫天黄沙,狂风呼啸,曾经,我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盟国土面积的73.67%。

从2001年李旦生担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起,他从未停止过为沙海里的绿色梦想奔走呼号。感动于他的执着,内蒙古军区原司令员黄高成和阿拉善军分区原司令员张新华、李德海三位司令员退役后也相继加入,四位退役司令员耗时二十四载,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态突围战”——他们以年迈之躯对抗“地球之癌”,在沙漠里筑起绿色长城,缔造出科学治沙的“阿拉善模式”,彰显出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如今,一条条“绿色长龙”在阿拉善大漠蜿蜒起伏,戈壁变草原、沙漠变绿洲的美谈广为传颂。

“若有战,召必回”不仅是一句口号。四位退役司令员看到曾经驻守的边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沙漠化,他们“逆行”而上,一头扎进漫天黄沙中,以顽强的意志与沙漠抗争,将“三个一百年”军令状深深刻入大漠,用行动诠释: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是否身着军装,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初心永远不变。

治沙难,难在资金与人力。四位退役老兵凭借威望与人脉,联络深圳证券交易所,由其牵头联动23家机构共同成立生态基金会,募集资金,为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他们的影响下,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上海、深圳等地金融企业员工,各类志愿组织踊跃参与生态治理,在全社会掀起全民治沙的热潮;他们突破传统,推动治沙技术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从大水漫灌到高压水枪精准注水,从裸苗移植到容器保活,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极大地提高了治沙效率与树苗成活率。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军民共建是阿拉善盟治沙攻坚战取得胜利的核心密码。四位退役司令员把军队的组织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力、公众的参与力拧成一股绳,将“一盘散沙”凝聚成“绿色合力”,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叠加。在治沙的漫长征程中,军队的组织模式被巧妙运用到各项任务中,确保了治沙工作的高效推进。极具创新性的“公益纪念林”认养模式,正是通过军队的精心组织策划,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成功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四位平均年龄72岁的退役司令员24年接力治沙,创造出56万亩绿洲,为祖国北疆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或许有人质疑,退役司令员投身种树是否大材小用?或许有人不解,拿过枪的手栽树育苗是否专业对口?老兵们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有力回应:无论是在火热军营履行保家卫国的使命,还是脱下军装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退役军人永远冲锋在前。

编辑:
信息来源:新时代中国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