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泪目!时隔53年,阿拉善老兵辗转千里只为找到他……

泪目!时隔53年,阿拉善老兵辗转千里只为找到他……

盛夏的草原,风里带着牧草的清香。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75岁的退役军人哈达坐在儿子段达来开的车里,双手紧紧攥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其中一页被他反复地触摸过——那是53年前,老战友麻嘎藏留下的地址。车轮滚滚向前,载着他跨越千里,奔向牵挂了半生的地方……

半个世纪的惦念

“麻嘎藏那小子,当年总缠着要和我赛马,平时也爱哼藏语小调……”这是哈达常挂在嘴边的话。从20多岁两人在部队一起驯马的日子算起,这段情谊已在岁月里发酵了半个多世纪。1972年,两人因部队安排分开后,便断了联系,哈达把地址记在笔记本上,却在辗转生活中错失了重逢的机会。

哈达(右一)向阿拉善盟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展示老照片。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总念叨,要是能再见见战友麻嘎藏,这辈子就没遗憾了。”儿子段达来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暗下决心要帮他圆梦。出发前,段达来捧着那个写着“青海省门涼县苏吉滩公社永红三队”的笔记本,心里像揣着块石头——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个地址还在吗?人还在吗?这一趟到底能不能了却父亲多年的心愿……

跨越千里的寻找

忐忑中,段达来拨通了阿拉善盟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工作人员一听是老兵寻友,而且父子俩已经出发,便立即联系了青海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却因“麻嘎藏”的音译有出入,并没有查到有价值的线索。

“不能放弃!”阿拉善盟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又尝试着拨通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乡乡政府的电话。幸运的是,当地干部一听名字就拍了大腿:“是麻嘎藏老人吗?他常念叨要找一个叫哈达的老战友呢!”

当段达来接到阿拉善盟退役军人事务局回复的电话时,父亲正望着窗外发呆。听到“麻嘎藏”三个字,哈达老人猛地坐直身子,激动地问:“是找到了吗?”“找到了,找到了,马上就发来联系电话。”哈达老人当即就想给思念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打电话,这时手机的铃声却先响起。

“哈达?是你吗?”电话那头,苍老的声音带着颤抖。“是我!我是哈达啊!麻嘎藏吗?”电话里,两个老人哭成了孩子……

此时,哈达父子俩距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乡还有400公里左右的路程,担心70多岁的父亲身体受不了,段达来决定先休整一晚。

重逢在草原深处

那一晚,哈达老人辗转反侧,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天刚蒙蒙亮,便催着儿子出发,近4个小时的车程,他一句话没说,只是望着窗外,眼里闪着光。

哈达(左)与麻嘎藏重逢后的合照。

车刚驶进麻嘎藏居住的地方,就看到一位老人早已站在那里眺望着。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时间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训练场——二十出头的两个小伙子,在马厩里分享一块干粮,在月光下聊着家乡的草原。

“你头发白喽!”麻嘎藏拍着哈达的肩膀,激动得再说不出一句话。“你也满脸皱纹了!”哈达拉着老战友的手,怎么也不肯松开。

哈达(左)在麻嘎藏家中回忆军旅生活。

进了屋,酥油茶倒了一杯又一杯,两人挨坐在一起,从当年驯马时被马踢到的伤疤,聊到复原后一起下乡放电影的日子;从在基层做文艺工作的趣事,说到各自儿女的成长。越聊越发现,这几十年,他们竟走着如此相似的人生路。

“我每年都托人打听你,还找到过一个和你同名的人。”麻嘎藏拿出一个褪色的信封,上面是哈达当年留下的地址。原来,这是一场等了半个多世纪的双向奔赴。

约定在金秋

三天相聚的时光转瞬即逝,分别时,两位老人紧紧拥抱,约定今年10月,麻嘎藏要来阿拉善,看看哈达守护了一辈子的地方。

车子渐渐驶离苏吉滩乡,哈达回头望着站在路口挥手的老战友,哼起了一起当兵时唱过的歌。阳光洒在草原上,53年的思念,终于在这一刻,化作了最温暖的回响……

53年

足以让青丝染霜

让草原的四季更迭数轮

却从未模糊两颗年轻的心

在马厩旁、篝火边、执勤路上的约定

如今

这场跨越半个世纪

感人至深的追寻故事

早已化作石榴籽般的深情

成为民族团结的炽热见证

编辑:
信息来源:盟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