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梦想在拥军政策里照进现实

曾以为,随军的生活是一场漂泊的旅程,每一次迁徙都是与梦想的渐行渐远;曾以为,告别熟悉的工作与生活圈,便只能在琐碎的日常中默默守望;曾以为,支持爱人的国防事业,就要在事业追求上做出彻底的牺牲。万万没想到,内蒙古自治区"乡编村用"的暖心政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随军家属的前行之路,让我们在额济纳旗这片镌刻着奉献史诗的热土上,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新征程。

戈壁滩上的坚守:血脉里的家国传承

跟随着爱人的步伐,我来到了额济纳旗——这片土地的故事远比我想象的厚重。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壮举曾让草原母亲用乳汁哺育了跨越血缘的大爱;而额济纳旗人"三易旗府"的迁徙,更是将"舍家为国"刻进了基因。为了给国防建设让路,旗政府三次搬迁,百姓含着泪拆掉刚建好的房屋,牵着骆驼走向更荒凉的戈壁。一位老旗长说:"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

初到额济纳旗时,我心中充满迷茫。面对陌生的戈壁滩,孤独感如影随形。随军家属的就业像一场孤独的跋涉:有人为了考编两地奔波,有人放下专业在超市打零工,还有人守着孩子的作业本熬成"全职主妇"。但望着远处巍峨的航天发射塔架,我忽然懂了:为何这里的沙砾硌脚却滚烫,为何这里的风沙刺面却温柔。因为每一粒沙都浸染着奉献的热血,每一阵风都回响着跨越时代的誓言——从"三千孤儿"到"三易旗府",从航天人到军属,额济纳旗的每一代人,都在用行动诠释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策暖人心:"乡编村用"背后的拥军温度

随军家属的就业,曾像一场孤独的跋涉。而我的转机,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乡编村用"政策的落地。这项政策让我想起"三千孤儿"的故事:当年草原母亲不问来处,只为给孩子一个家;如今政策不问出身,只为给军属一座桥。定向岗位、子女入学优先、医疗绿色通道......这些措施让"你为国尽忠,我为你守家"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在我彷徨之际,额济纳旗积极落实政策,以"乡编村用"的方式为军属提供社区岗位。当得知自己被招录为航空街道办社区工作人员时,惊喜与感激难以言表。万万没想到,荒漠中能开出希望的花;万万没想到,迁徙的脚步能踏出扎根的路!

政策落地后,社区里处处是暖意:街道党工委不定期举办大型趣味运动会,让军属在欢声笑语中融入大院生活;各社区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为老人和家属普及科学养生知识;家属教资志愿者组建"军娃成长课堂",既辅导课业又开设科普兴趣班;各社区志愿者成立"军属互助帮帮团",修理家电、免费理发;社区广场上,老友们吹拉弹唱、其乐融融,让"老有所乐"成为现实。一位曾参与"三易旗府"搬迁的老人感慨:"从前为国家搬的是家,现在党为我们安的是心。"

扎根社区: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使命

成为社区工作者后,我总想起旗史馆里那张"三易旗府"的路线图——三次迁徙,三次扎根,每一次都是为了托举更大的使命。如今,我们也在用微小力量延续这种精神:街道党工委联合学校开展课外培优计划,挖掘孩子们的绘画、舞蹈等特长;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让夕阳生活充满歌声与欢笑。最触动我的是社区里跨越代际的温暖——孩子们在兴趣班展露天赋,老人们在活动中重拾活力,而军属们则在互助中凝聚成新的大家庭。这份团结,早已跨越了语言与地域的界限,如同胡杨林的根系,在戈壁深处紧紧相拥。

感恩前行:在历史的血脉里生长

如今,当我漫步在胡杨林间的场区小道上,总会想起那些震撼心灵的故事:六十年前,草原母亲用袍襟裹起啼哭的孤儿;三十年前,牧民赶着勒勒车为旗府搬迁让路;今天,我们这些军属在政策托举下,把琐碎日子过成了新的奉献诗篇。

万万没想到,随军的漂泊能化作坚守的力量;万万没想到,个人的牺牲能汇聚成家国的荣光;万万没想到,额济纳旗的每一粒沙,都在见证着党和人民血脉相连的深情!

作为"乡编村用"政策的受益者,我愿做胡杨林中的一棵苗,在这片经历过泪水与风沙的土地上,把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忠诚,化作年轮里的每一圈生长。因为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份温暖,都是新时代拥军优属政策照进现实的璀璨星光!

编辑:
信息来源:文明额济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