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精神汲取力量 书写退役军人工作新荣光
- 发布日期:2025-09-04 16:17
- 浏览次数:
从抗战精神汲取力量 书写退役军人工作新荣光
评论员 王栋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80响礼炮震彻云霄,13个徒步方队踏着铿锵正步走过,80面功勋旗帜迎风飘扬,22个装备方队震撼世界。
纪念大会正式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与抗战老兵亲切握手。参加过抗战的老兵站在天安门城楼,举起右手庄严敬礼的场景,感动了无数国人。这一幕,是对抗战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真理的践行。唯有以抗战精神为魂,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汇聚磅礴力量。
我们要铭记胜利,从抗战史诗中读懂精神密码。从九一八事变揭开抗战序幕,到七七事变开启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壮志,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侵略的长城。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嚼着棉絮仍坚守阵地,左权将军血洒太行山脉,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战场,华侨李林怀着身孕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铸就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80年后的今天,抗战精神并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当我们在阅兵式上看到国产“歼-20S”战斗机、“东风-5C”洲际导弹等国之重器通过长安街,看到抗战老兵在天安门城楼庄严的敬礼、“杨靖宇支队”“狼牙山五壮士连”等英雄旗帜飘扬,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守护这份成果、推动民族复兴,需要我们将抗战精神融入血脉,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传承精神,让抗战基因融入时代血脉。伟大的精神总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伟大抗战精神早已超越了历史范畴,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宝贵财富。从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研发“天宫一号”“蛟龙号”,到运动员在赛场上打破欧美垄断、为国争光;从戍边将士英勇奋战痛击外军到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战场”,当代处处都能看到抗战精神的影子——那是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是面对使命时的挺身而出,是面对国家时的赤诚奉献。
这种精神传承,不仅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更融入每个普通人的日常奋斗里。特别是对退役军人而言,他们从军营走出,身上天然带着军人的铁血气质与责任担当,也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抗争精神,是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力量。
在基层治理中,退役军人主动参与矛盾调解、治安巡逻,用耐心与担当守护社区安宁;在乡村振兴中,他们带着军人的韧劲扎根田间地头,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在应急救援中,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用专业技能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实践生动证明,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生力军”。
我们要践行使命,以抗战精神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以“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引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以百折不挠与坚忍不拔为信念,铆足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韧劲,聚焦广大退役军人急难愁盼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退役军人。以“团结一心”与“众志成城”为纽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为退役军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支持与服务。畅通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力量的途径,激发其“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形成“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80年风雨兼程,抗战精神历久弥坚;新时代砥砺前行,退役军人工作使命在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抗战胜利的伟大史诗中汲取力量,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